Sunday, August 31, 2008
中國科學在近三世紀落後於西方的罪魁禍首是「易經」
2004年9月,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楊振寧在北京一場文化論壇中發表意見引發爭議。主要原因是楊振寧指出中國科學在近三世紀落後於西方的罪魁禍首是「易經」,尤其是易經中欠缺推演式的思維,以及對天人合一觀念的主張。對此論調,擁護易經的群眾當然不滿;個人當時亦認為不宜因易經中所含有的不確定性而遽認易經阻斷中國科學的進步。不過華人血液中科學DNA的存在,應該不容置疑。否則不能解釋何以中國火藥、印刷術、指南針的出現早於西方多達600年;也無從解釋同樣的鹽井鑽探技術早於西方達1,300年;更不用談都江堰的水利工程,觀天測算節氣的技術以及曾讓西方驚艷的紡織陶瓷精品。但是此種科學DNA又為何沉睡許久? 楊振寧教授在2004年的講評中其實還提到另外三項原因:第一是重入世而不出世(重視個案但輕忽理論架構);其二是科舉制度(才智之士考試導向);最後則是歧視技術工藝(認為是奇技淫巧)。如果把這三項原因綜合而一,無非是獨尊儒家而羞於技術的取巧。印證於「漢陰抱甕」的故事,可以發現此一思想於孔子時代即已存在,所以門人子貢才會滿臉羞愧,孔子早年為吏時,也從事會計工作(見《孟子萬章篇》),可見對數學並不陌生,但其只「作春秋」,並未發展出「算學」或「會計學」的理論。大智如孔子,其心中對各種學問的優先性,可以窺想。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